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村落街道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六十年前的高安也有大学!

    信息发布者:濠溪村
    2017-07-31 09:34:06   转载

    震惊!六十年前的高安也有大学!

    2017-07-30 高安寻古 中国高安

    本文经作者授权,转载自谢华平老师开设的公众号“高安寻古”(微信号:gaoanxungu),这是一个专为高安人寻根问祖、访古探幽、思乡怀旧而设的公众号。


    六十年前的高安也有大学

    作者:谢华平


    真的,60年前的高安真的有大学,不过是“共产主义劳动大学”。这个大学名称,估计现在的年轻人听起来很有那么一点红色味道,也很有那么一点另类之感,但在当时的年月,这个名称却是最响亮的名称,能进这样的大学深造学习,也是最时尚的潮流。因为在当时,这样的大学是全国首创,又是经过伟人毛泽东亲口赞扬的学校。

     


    高安共产主义劳动大学成立于19587月,其前身是“高安县劳动技术学校”,原址在华林的艮山村。1959年秋学校迁往村前的雷峰岭,改名“江西省共产主义劳动大学高安分校”,简称“共大高安分校”或“高安共大”。1960年学校分三部:雷峰岭是校本部,艮山的原技校旧址、黄沙苗圃(后为黄沙林场)为分部。在校学生多达1010人,教职工183人。

     


    “半工半读,勤工俭学”,“以培养初级农业技术人员为主”是高安共大的办学宗旨。初期设有农、林、牧专业,后增设农机专业,以及农村财会、赤脚医生、乡村教师等培训班。先后办有农场、林场、养猪场、养蜂场、养鸡场和农机厂。曾拥有耕地511亩,山林10000亩,基本实现全校“钱、粮、菜、油、肉”五自给,每个学生每月还可领到5元零花钱。为此,全国各地除了西藏、台湾外,各省都曾派员来校考察。

     


    当江西省创办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事迹传到中央,当时的全国党、政、军最高领导人毛泽东(时称毛主席),曾于1961730日致信江西共产主义劳动大学,指出:“你们的事业,我是完全赞成的。半工半读,勤工俭学,不要国家一分钱,小学、中学、大学都有,分散在全省各个山头,少数在平地。这样的学校确是很好的。我希望不但在江西有这样的学校,各省也应有这样的学校。”

     


    毛主席的这封信一公布,顿时给高安共产主义劳动大学以极大的鼓舞,当时的中共高安县委也对办好这所大学投以更大的热情,曾从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高度,来加强对高安共大的领导。高安共大人也以毛主席的这一指示为动力,决心再接再厉办好学校,把学校办成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。

     


    高安共大的学制1963年以前各专业均为4年,后来改为3年。文革期间曾缩减为2年,文革后恢复为3年。文革前,学生毕业后除首届农林班外,全部都由国家进行分配,其中第五届的上海班(即上海下放知识青年组成的班)全部分配在赣中磷肥厂。文革中,只有少数商品粮户口的学生得到分配,其余的农村学生全部实行“社来社去”回了农村。

     


    “江西的工,是农业、林业、牧业这一类的工,学是农、林、牧这一类的学”,这是毛主席对高安共大“半工半读,勤工俭学”的解释。为此,共大学生便始终在这一精神指导下,为革命而劳动,为共大而创业。农学专业班以种田为主,林学专业班主要是营林治山,牧医专业班则专心养畜养禽种饲料。学生农、林、牧劳动纯收入占学生自给部分的87.1%

     


    共大创办之初,学生以大寨为榜样战天斗地,走“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”的道路,在荆棘丛生的荒山上建起了11000平方米的校舍,其中农、林、牧、农机场(厂)房建筑面积6175平方米,办起了农场、林场、养猪场、家禽园林场、农机厂、水电站。累计造林2500亩,抚育3050亩,修水库2座,填塘14口,挖山坡5座,开荒造田100多亩,平整土地250亩,开环山沟壑各种渠道19华里,双季稻面积由原来的35亩扩大到400亩,把原来连牛都不敢下去的深脚锈水田,改造成亩产达千斤的高产田。74287名农学、农机、牧医、林学专业的毕业生,还在离校前栽了扎根树,修了环校路。

     


    那时候的共大教师,可谓与学生同甘共苦,互教互学。当时58岁的老教师席玉成,为了加强与工农结合的思想感情,促进世界观的自我改造,他和学生一道去林场扛毛竹,一天往返三、四次,上山下山来回七、八十里,腿走得又酸又痛,肩膀压得又红又肿,也不叫一声苦,不喊一声累。半山腰中学生要帮他一下,他推辞说:“你代替我劳动,但不能代替我思想改造。”大学物理系毕业、被分配到共大农机专业任教师的甘光柱,初次接受拖拉机教学任务时,既不懂理论,也不会实际操作,学校便派了一个拖拉机师傅教他。他虚心拜工人为师,坚持自我实践,最后全盘掌握,文武双全了。

     


    那时候的共大学生,可谓对党心红志坚,对农感情深厚。当时社会上有人说,共大不像学校,读共大低人一等。但来自杨圩寨里的孤儿、68级毕业生熊桐元却觉得无尚光荣,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家乡,很快就入了党,还被公社派到南坪村蹲点抓阶级斗争。家住华林艮山村的首届林业班毕业生刘贤益,1962年毕业就回乡务农,有人吹冷风说,读了四年大学还作田,这个书算白读了。还有人说,干部不当当农民,工资不拿拿工分,商品粮不吃吃农业粮,真是个傻瓜。对此他毫不动心,一心一意扎根农村,最后被派去艮山村当主办会计。

     


    那时候的共大学生,虽然是半工半读,但学的知识却很管用,实践能力也很强。72届农学专业毕业生谢铁如,在八景公社农科所当植保员,面对“八景病虫窝,灾害特别多”的情况,他通过培训农村植保技术队伍,最终控制住了全社水稻病虫害。73届农机专业毕业生朱兴元回到华林朱家大队当农民,土法上马搞小水电,解决了8个自然村的照明和碾米的用电问题。75届林学专业50余名学生为全县森林资源普查,出色完成了3200多个点的测量任务,为当年全县冬季植树造林10万亩提供了准确数据。“进了共大门,样样都能行”就是当时贫下中农对共大学生的评语,也是对共大教育制度的夸赞。

     


    高安共大曾是全县中学的效仿典范,最突出的就是灰埠中学。灰埠中学也按照共大的办学模式,曾使学校一度成为既是教学单位,又是生产单位,也是科研单位。学校不仅开设了农科、林业、饲养、电工、草医草药、木篾泥工等专业课,还组建了农村服务队。每遇农村有作物病虫害、畜禽疫病流行,农机电器故障等救急情况,灰埠中学的农村服务队便会立即出动予以免费帮助。还在灰埠农机厂办了工人业余大学,在全社办了50多个各种技术培训班,为回乡知识青年成立辅导站,为农村自编了柴油机、水泵、拖拉机、电灯、电话、广播、财会、农田水利、小型水库测量与施工等教材,还将灰埠瓷厂、水泥厂的新工艺编成教材。

     

    学校还自办了农场、林场、工厂,全校师生每人每年必须到那里义务劳动至少100天,使之成为反对修正主义和防止修正主义的重要阵地。当时的陈长顺老师身患多种疾病,但他每年用于学习、工作和劳动的时间达到350天左右。原本是大学英语系毕业的青年教师黄共恒,为了适应教育革命形势的需要,他做到“专业服从专政”,除愉快接受学校要他担任会计的安排外,还主动要求兼教农业基础知识课。曾念了七年大学的女教师刘连希,把养猪场当作改造世界观的战场,不惧脏累,为革命养好猪。

     


    学校共大,中学如此,小学也如此。突出的范例是祥符莲花小学。莲花小学创办于1957年,初名“勤俭小学”。自毛主席赞扬了共大之后,莲花小学也长期坚持走共大的办学之路,一面学习,一面劳动。学校共栽油桐、油茶林320多亩,棕榈树1000多株,果树100多株,种植水旱作物22亩。1963年以后,实现了以林养校,做到了教师办公费、校具添修费、学生学费和教师工资四自给。1975年时,在国家和集体的帮助下,还利用勤工俭学的积累,自力更生建起了一幢有两个教室、四个房间、一个办公室、一个厨房的校舍。


     

    高安共大自创办到1984年,共有毕业生3348人,大多成为工厂、农村的技术骨干。随着社会的进步,制度的改革,共产主义劳动大学的学校名称与办学模式已很难适应现代的形势,因此1986年学校改名为“高安县农民中等专业学校”(简称农民中专)。然而,由于学校地处偏僻,社会需求萎缩,学校实际名存实亡,到2001年,终因生员不足而停办。高安共大早已被历史的尘埃所掩埋。

    (本文完)
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